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网站首页>卫东民生

东苑社区有个“六六调解团”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7
浏览量:


当下,我市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县域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发掘了不少参与、助力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的“六六调解团”就是其中之一。

 

“六六调解团”由退休老党员组成,他们以“多元调解+心理疏导”为抓手,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社区治理脉络,用“银发智慧”编织矛盾化解网络,以“心防工程”筑牢平安建设根基,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成为基层治理新常态。

 

党建引领:从“老于调解室”到“六六调解团”

 

东苑社区成立于2002年,常住居民3664户1.1万余人,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多,治理难度大。

 

2010年,退休老党员于怀长发现小区因琐事争吵频发,便挂起“老于调解室”牌子,开启义务调解之路。

 

十余年间,他以“传帮带”模式吸引姜庆来、王卫海、苏秀芝、杨平刚、赵静等5位退休党员加入,“六六调解团”正式成团。

 

“六六调解团”名字有三层含义:一是团队共6人,二取“六六大顺”之意,三指“感情调解法”“亲临现场法”“把握时机法”“辨法析理法”“案例引导法”“联动调解法”等调解六法,且遵循“及时调、上门调”原则。

 

在市、区两级政法机关的支持、指导下,东苑社区将调解团纳入“大党委”体系,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调解团”四级联动机制,打造60平方米“枫桥式调解室”,还吸纳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力量,形成“老党员打头阵、专业人士做支撑”的多元调解矩阵。

 

以调止纷:用“银发智慧”化解千家“结”

 

4月21日,听到远在深圳的“老弟”来电说已拿到其嫂子给的补偿款,“六六调解团”成员、71岁的老党员姜庆来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老弟”是姜庆来调解的一起家庭纠纷的当事人。因“老弟”生父遗嘱让其继承房产与承担父亲主要赡养责任的寡嫂产生激烈矛盾,双方在调解现场差点大打出手。

 

“先别吵,遗嘱有法律效力,但是嫂子对老爷子的照顾与付出,邻居们也有目共睹,你放心,咱的调解一定会把法与情放在天秤的两头儿。”姜庆来打断了争吵,并与在场的心理咨询师一起,讲法理、论人情,最终,当事双方达成一致——老爷子留下的房产归嫂子所有,但嫂子要拿出8万元补偿小叔子。

 

“我们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我们现在的职责就是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及时化解。”调解团成员纷纷表示。

 

他们凭借丰富阅历、真诚态度和灵活方法,避免“鸡毛蒜皮”的小事演变成大矛盾,赢得居民信任。

 

截至目前,调解团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社区未发生一起“民转刑”等案事件,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源头预防:“心理+法理”筑牢平安根基

 

调解团深知预防是化解矛盾的关键。

 

他们不仅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还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将关口前移,主动“发现”矛盾纠纷。他们借助网格长、庭院长、楼栋长、单元长、党小组长、网格员组成的“五长一员”队伍,定期在社区网格排查矛盾;同时,不断发展群众“哨兵”,主动发现矛盾苗头,及时介入调解。

 

为切实解开群众“千千结”,调解团还吸纳了若水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形成了“老党员打头阵、专业人士做支撑”的多元调解矩阵。

 

一次,居民晾衣架被拿走,失主怒火中烧大骂。姜庆来及时规劝失主,又多方打听找到拿晾衣架的居民,委婉询问后对方归还,既维护了他人颜面,又避免了矛盾激化。

 

此外,调解团还不定期开展心理和法律知识宣传,结合案例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倡导“人心和善”理念,从源头减少矛盾滋生。

 

法律标尺度,调解增温度。“六六调解团”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写照。退休老党员们用“银发智慧”筑牢了基层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文字:孙聪利 朱江淼 李昊洋 编辑: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