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卫东”奋斗目标,强力推进“经济强区、宜居市区、和谐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2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5.70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50.66亿元,增长8.8%。地方财政收入7.12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增长3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0亿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66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5元,增长13.5%。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趋向协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坚定不移实施三产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六大重点业态。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已成立管理机构,投资50亿元的泓泰商贸物流产业城项目已与北京北方投资集团成功签约,并被确定为省、市重点项目;特色商业区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已编制完成,丹尼斯购物广场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装修,招商工作同步进行,派德广场实现试营业,鹰城“两中心”开工建设,豫森•百合公馆、碧水香墅等项目即将开工;休闲旅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景区大门、道路、停车场等已经建成,金牛山石榴园成功创建国家AA级景区。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开展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活动,加强企业服务扶持,全区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4.86亿元,同比增长3%。新入库河南天工输送带制造有限公司、河南神马华威塑胶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3%。明源、广厦和平煤神马机械装备工业园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新增企业2家,入驻企业达21家。新开元特种石墨研发项目完成土地手续报批;天工输送带项目一期建成试生产,二期主体已建成;旭龙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生产厂房主体完工;新吉祥LED电子产业园一期厂房建成并进行试生产。
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11万元,增长3.5%。粮食产量8921吨,油料产量397吨,猪牛羊肉产量269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5元,增长13.5%。特色生态农业势头良好。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绿色蔬菜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果蔬种植460亩;建成开泰牧业、利民畜牧标准化养殖场2家;新增幸福种植、众鑫种植、智慧园农业合作社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7家;新增农机装备50台,农机总动力达到5万千瓦。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全年完成造林绿化4700亩。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继续实行项目推进责任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3亿元,同比增长3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亿元,同比增长32.7%。全年新入库千万元以上项目68个,安排重点项目76个,实际完成投资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7%,其中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71%。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等项目已投入使用,许昌银行平顶山分行正式挂牌营业,恒宇•东城国际、荣邦花园、明珠世纪城、丰麟花园等项目有序推进。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制定《卫东区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机制的实施方案》,不断加大省外、境外投资项目的引进力度,拓宽招商选资领域。积极参加第八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各类招商活动,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9个,总投资49.1亿元,到位资金32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92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00万美元,分别占市定目标的145.5%和141.7%,总量和增速均居城市区第一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加强税源建设和税收征管,完成财政增收任务,全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07亿元,同比增长17.4%,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77.3%。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和民生投入需要,教育、社保、卫生、农业、城乡社会事业累计支出4.1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51.2%。规范部门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公务卡、资金管理等制度,不断强化财政监管,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城市面貌日益改善。强力推进城市开发改造。启动实施旧城及城中村开发改造项目51个,完成拆迁51.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86.1万平方米,主体完工81万平方米。上张豫基城二期、明珠世纪城二期、水城威尼斯、旭光花园、瑞星花园、华灿光明城市、盛世雲景、建东国际等一批城市开发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实现了预期的投资目标和形象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东环路北垃圾中转站,改造神马劳动路、开源路北等公厕6座,维修改造背街小巷35条,购置环卫车辆9台,配备垃圾容器800个,对吴寨沟、煤泥河、月台河等5条河道进行了集中整治,改造修建福寿园等街头游园6处,新增公共绿地10万平方米,补植、新植树木4300棵,更新铺设树坑吸水方砖4300套。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卫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行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粉刷墙体270万平方米,清运垃圾19.5万立方米,清除小广告10.6万处,维修破损路面1.2万平方米。集中开展“双违”整治,拆除违法建设11.4万平方米,清理违法占地987亩,清除违法“三堆”30万吨,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加快“十项示范社区”创建。全区34个社区共创建服务品牌317项,开通社区为民服务呼叫系统“一键通”10500部,组建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级验收。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93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238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7000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2元,按时足额发放率100%;发放城乡低保金286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16.2万元。强化住房保障,新开工建设保障房21.6万平方米。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及时足额发放国家粮食直补资金251万元,农机补贴资金101万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文化事业惠及全民。区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建成东安路街道、光华路街道等4个街道文化中心,环东社区、五一社区等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下牛村、吴寨村等6个农村文化大院,全年新增文化企业 27家。教育事业加速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平台建成启用,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个,新购置图书20万册,全区所有中小学配备仪器器材均达到省定标准。实施“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顺利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城区小学“大班额”和幼儿“入园难”问题,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居民智能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建成投用,26个村卫生室统一配备了医疗设备,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顺利完成。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室全部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280元,参合率达99.8%。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处置水平,荣获“全国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辖区东部和北部城市道路、供水供暖、排污网络不健全,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力和支撑力不足,导致项目建设推进成本高,重大建设项目落地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经济大而不强,缺乏支柱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第三产业强而不优,缺乏品牌企业和高附加值企业;第一产业小而不精,农村经济特色尚不明显。三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房地产业投资比重较大,生产性投资比重较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四是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财政保障难度加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