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秋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社区协同联动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学前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与宝贵建议!您提出的“强化社区协同联动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紧扣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切中“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现将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及下一步计划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全面梳理建议核心要点
您提出的建议围绕“机制完善、资源盘活、家庭支持、队伍建设、评价优化”五大方面展开,精准指向当前社区协同联动中的“协同不畅、资源分散、服务缺位”等问题,与我局当前推进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目标任务高度契合。我局已组织基教股,幼教股等部门专题研讨,结合《关于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学教教育法》等文件要求,逐条分析建议可行性,明确责任科室与落实路径。
二、当前工作基础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社区与学前教育协同发展路径,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机制层面:2025年上半年制定普惠普及督导检查制度及标准完成,下半年将联合民政、办事处、社区、等部门将学前教育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范畴,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清单”。推动普及普惠达标机制。
资源层面:努力沟通协调街道社区试点建设“社区儿童成长驿站”,覆盖3-6岁幼儿及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绘本阅读、亲子游戏等服务;
队伍层面:依托“幼儿园教师进社区”项目,有望每年组织200余名优秀教师开展社区早教指导,培育社区志愿者。
但对照建议要求,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跨部门协同的长效性不足,部分街道尚未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二是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特色课程与儿童真实生活联结不紧密;三是家庭参与的专业性指导覆盖面有限,农村及流动儿童家庭的精准服务仍需加强。
三、下一步落实建议的具体措施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局将以“问题清零”为目标,联合民政、卫健、文旅、妇联等部门,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完善协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共治”的治理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2025年12月底前,由区教育局牵头,联合民政、卫健、文旅等部门印发《社区学前教育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三级管理”职责(区级统筹政策与经费,街道落实场地与服务,社区对接需求与反馈),将社区学前教育协同成效纳入街道年度考核指标(占比不低于5%)。
2.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学前教育社区协同发展专题会”,邀请人大代表、幼儿园园长、社区主任、家长代表等参与,重点协商解决场地共享、师资调配、经费分摊等问题;2025—2027年内完成全区街道“社区学前教育服务清单”编制,明确各方权责(如教育部门负责专业指导,街道保障活动场地,社区收集家庭需求)。
3.培育社区教育共同体:以街道为单位,推动辖区幼儿园、早教机构、社区医院、文化场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工坊等)组建“社区学前教育联盟”,2025年将试点3个街道,2026年实现全覆盖;建立联盟轮值主席制,由幼儿园园长或社区主任担任,统筹资源开发与活动组织。
(二)盘活社区资源,打造“全龄友好、实践赋能”的儿童成长空间。
1.建设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在人口密集社区配套“儿童活动空间”,2026年新建/改建10个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含绘本阅读角、科学探索区、户外游戏场),优先保障0-6岁儿童需求;鼓励社区利用闲置校舍、社区用房等改建“社区托育点”或“亲子活动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每处专项补贴。
2.开发社区特色课程:联合教研部门研制《社区学前教育课程开发指南》,指导幼儿园与社区挖掘本土文化(如传统工艺、民俗节庆、自然生态),2025年推出“社区主题课程”典型案例10个(如“老街区的故事”、“社区里的植物”);组织儿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环保小卫士、图书管理员),将社区转化为“活教材”,培养社会责任感。
3.开放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场馆向社区儿童免费或低收费开放,2025年设置“儿童友好参观日”(每月第2周周六),由幼儿园教师或社区志愿者提供导览服务;联合文旅部门开发“社区亲子研学路线”,纳入幼儿园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三)聚焦家庭需求,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早期教育支持。
1.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幼儿园家长委员会,2025年开展“育儿沙龙”、“亲子工作坊”等活动不少于500场,覆盖80%社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联合妇联开展“隔代教养指导”、“亲子沟通技巧”等定制化服务,年内实现重点群体服务覆盖率100%。
2.建立儿童发展动态档案:2025年试点“社区—幼儿园—家庭”三方联动成长档案,通过日常观察、家长反馈等方式记录儿童发展特点,联合医疗机构开展视力、语言发育等健康筛查,每季度形成“发展评估报告”,为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四)加强队伍建设,培育“懂教育、会服务”的社区教育骨干。
1.充实社区教育队伍:2025年起,在社区工作者招聘中增设“学前教育相关专业优先”条件;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幼儿园教师、早教机构骨干担任“社区学前教育辅导员”,每社区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儿童发展心理学”、“亲子活动设计”等培训(每年不少于40学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2.发展志愿者服务体系:招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退休幼儿教师、热心家长等组建“社区学前教育志愿团”,2026年开展“故事妈妈”、“游戏伙伴”等公益项目,覆盖30%社区;建立志愿者积分奖励机制(可兑换社区服务、培训资源),激发参与积极性。
(五)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参与、过程导向”的质量评估体系。
1.引入社区评价维度:将社区协同成效纳入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估(如“社区资源利用率”、“家长满意度”)、社区公共服务考核(如“儿童活动空间覆盖率”、“家庭教育指导频次”),2025年修订《区幼儿园等级评估标准》《区社区公共服务考核办法》,明确具体指标。
2.注重儿童发展反馈:通过社区儿童成长档案、家长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评估协同联动对儿童社会性、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实际影响,2026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协同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推动“需求—服务—效果”闭环优化。
四、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将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社区学前教育专项基金”(2025年预算不低于50万元),支持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项目;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捐赠、公益合作等方式参与,落实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2.政策倾斜:对积极参与社区学前教育的民办幼儿园,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增设“社区教育贡献”指标;对成效突出的社区,优先推荐为“市级儿童友好社区”。民办园在同等的条件优先。
3.试点推广:2025年选取5个不同类型社区(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新建社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协同发展”试点,总结提炼“一社区一模式”,2026年在全区推广。
结束语:
社区是学前教育的“延伸课堂”,更是儿童连接社会的“第一扇窗”。您提出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此次为契机,强化部门协同、整合多方资源、聚焦家庭需求,全力推动社区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及时向您反馈工作进展,并诚恳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与指导!
非常感谢您对卫东区学前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